媒体中心
工业园区厂房屋顶的探照灯彻夜未熄,施工机械的轰鸣声穿透夜幕,这幅与时间赛跑的行业图景正在全国多地的工业园区内同步上演。
随着6月1日保底电价政策窗口期的临近,各地分布式光伏项目正抢抓最后并网时限。项目团队昼夜鏖战推进工程建设,力争在政策调整前完成并网验收,将项目锁定在现行电价保障体系内。
这场席卷全国的抢装潮,正源自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1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
破局者136号文
撕开计划经济的保护膜
136号文一出,能源届、电力届,各种分析文章比比皆是。普遍解析就是2025年6月1日这一天,将成为新能源电站经济效益的分水岭。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6月1日前的存量项目,仍然遵循一定程度的保障性收购机制,其中特别强调上网电量比例,不能高于上一年。也就意味着,未来有逐年缩减的趋势。电价则是按各地区现行政策电价执行,但不能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同时,文件还鼓励新能源项目设备更新改造升级,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所以,6月1日前并网并不代表一劳永逸,只不过是给这部分项目一个相对舒适的缓冲期。
6月1日开始并网的新增项目要求全电量进入电力市场,采取竞价方式获得电费收益,就此政府保底收购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但市场化绝非放任自流。为了公平有序竞争,同时又要考虑保护中小发电企业的权益,激发发电主体入市的积极性。国家给到一条安全市场着陆的减速带,也就是——差价结算机制。
这个机制明确了按市场均价补差价,当市场价格低于平均电价时,差额部分由电网企业补偿,反之上缴,也就是多退少补。这项设计非常利好小容量电站项目,相当于弱势群体保护机制,确保这些分布式发电项目不亏本。
值得一提的是,136号文还明确了不再将配储作为项目建设的强制条件,这解决了近年来许多工商业光伏项目在配储选择上的争议。
众所周知,储能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新能源消纳瓶颈,从而进一步推动装机量增长。然而市场经验告诉我们,配储使得电站项目投资成本上升,尤其对容量小的工商业光伏项目而言,回收周期存在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经济效益的不稳定直接打击投资者信心。
中国的古老智慧告诉我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136号文就锚定了“泉眼”——分布式光伏的自驱力。若想促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提升消纳能力,就需要通过风险化的市场竞争,激活企业创新能力,优化用电策略,掌握市场预判,脱离计划经济的掌控,专注自我经济效益的增长。
赋能者357号文
虚拟电厂构筑数字城墙
当业界还在消化136号文的冲击波时,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4月发布的一纸文件——《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5〕357号),再一次掀起了分布式新能源的市场化浪潮。
文件提出的“聚合商”模式,允许将分散的屋顶光伏、储能设备、可调节负荷等打包进入虚拟电厂,以独立主体身份参与电力市场竞争。这种模式可谓是“四两拨千斤”,原本单打独斗的分布式光伏,如今可以组队输出,在电力市场获得议价权,削减入市风险。同时,虚拟电厂还可以创造出市场电费收入、辅助服务收益、容量租赁等多重盈利方式。
央视镜头下就曾揭开过虚拟电厂的冰山一角。央视财经频道“虚拟电厂走进现实”的主题报道中,讲述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点石成金”的电力故事。
当中央空调温度上调1℃,当LED灯光调暗15%,这些细微变化在虚拟电厂的作用下竟能产生每度电8元的溢价能力。在义乌的实战中,仅需两小时调峰就能斩获14400元收益,这相当于普通家庭近三年的用电支出。
虚拟电厂之所以可以精准调配,取决于指挥中心的智能管控。管控系统的核心,则在于精准评估。
我们在357号文中也能看到,文件要求虚拟电厂运营商要建立相关技术支持系统,具备监测、预测、指令分解执行等信息交互功能。接入虚拟电厂管理系统的光伏项目,通过AI预测能力,可以将发电量于高价阶段打捆出售。
这与能环宝的NiOS™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NiOS™系统就是接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尖端技术,专注于光伏等新能源电站数字化管控的平台。
通过对接气象站,读取天气参数,系统结合辐照、风力、温湿度等各项气候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对电站未来一周的发电情况进行预估,并遵照各地区不同的尖峰平谷电价机制,以及预测的发电数据,生产或优化用电策略。
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时代的能源战争,早已不是资源争夺。357号文对数字技术的硬性要求,实际上就是为新能源时代划定准入门槛,那些能够驾驭AI、玩转电力现货市场的玩家,正在构筑起看不见的“数字城墙”。
政策组合拳
从“保生存”到“促进化”
分析下来,两份文件前后脚发布,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新能源入市改革的系统设计。136号文破除温室保护,倒逼新能源项目提升市场生存能力。
彭博新能源财经中国研究负责人汤思斯曾表示,2025年将是中国新能源的变革之年,发展重心将由增加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转向优化提升系统效率。同时他强调,推动市场化改革是“啃硬骨头”,虽然困难但势在必行。
可想而知,市场电价波动是不可避免的。136号文的发布会使得电力现货市场中的负电价现象更为普遍,甚至触发马太效应。
为了避免这些弊端,357号文则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帮助分布式新能源突破瓶颈,享受公平入市的权利。这种波动压力与科技支撑的政策组合,正开启着分布式新能源的淘金时代,激活数字技术的多场景应用,并催生新的产业机遇。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分析报告2024》中曾指出,预计2030年全国电源装机容量超过50亿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超过28亿千瓦;203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可能超过13万亿千瓦时。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136号文与357号文打通的市场化通道与数字化桥梁。
这两份文件正是新能源革命阶段性的转折点,是实践“3060”目标最具说服力的注脚。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来源公众号【能环宝资讯】,所发内容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