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以来,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降温明显,个别城市甚至提早降雪。但同时期,南方多省还在刷新着高温纪录。10月同时发布高温、寒潮预警,在我国是史上头一次。
如今已入深秋,转眼冬季将至,北方许多城市的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就在前段时间,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已经持续较长时间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会延续到今年年底或更久,这将是21世纪以来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事件。
说起拉尼娜,从气象学上来讲,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伴随全球性气候混乱。直白一点说就是,拉尼娜会对全球冬季气温起到降温作用,会给北半球带来更冷的冬天。由于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冬季发生拉尼娜,如果今年冬季延续,将形成三重拉尼娜,这种事件大概率会上演。
应对冬季极寒天气,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供暖措施。现在这种情况,今年无疑将加大供暖供电的需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势必进一步增加,温室效应将持续加强,到明年极端天气或更加频繁。如此以往,气候将进入恶性循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0月27日发布的《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4-2.6℃。这与《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相差甚远。 IEA在上半年的一份针对2021碳排放的报告里指出,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增长6%,达到363亿吨,这是有史以来年度最高水平。其中,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40%以上,达153亿吨;而从贡献领域来看,二氧化碳增长集中在电力及供暖方面,占据全球46%的排放,我们中国是主要驱动力。 单看表面数据,我们可能会疑惑,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一直在能源转型上持续发力,各种减排政策、能耗双控政策纷纷落地,各地政府、企业也积极响应,为何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居高不下? 01
首先,我国是以煤电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不是一刀切式的急功近利的运动。况且国家要发展、民生要保障,所以能源的替代行动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这是综合考量了目前的经济实力、能源市场状况、电力市场走势等多方因素设定的期限目标。虽然这个任务很艰巨,但我国正依照计划一步一步前进。 02
其次,虽然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在全球有着傲人的装机规模,但相对煤电的供应能力依然存在明显差距,且储能系统和电力系统没有达到相匹配的程度,因此出现电力消纳、稳定供应等问题。因此,我国仍需要时间去发展技术,来消纳日渐壮大的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03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国际社会的能源动荡以及一些不可抗的外在因素!像是新冠疫情、地缘冲突等,都对全球经济发展、能源供应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能源是经济的命脉,经济又牵动着能源发展,在国际贸易网络中,任何一处出现问题,这个网都不再牢固。因此,我们看到,随着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复苏,外加能源危机的加剧,一些国家一边高喊净零排放,一边又重启煤电,在气候治理的承诺面前来回横跳。也有国家在能源危机面前坦言将无法完成承诺,并就此退出。
而我国一直坚守承诺,稳扎稳打地发展新能源。由此,在2021年全球建筑和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反弹至2019年水平时,我国却创造了例外,工业领域加入光伏等新能源,用煤明显减少,使工业领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连续两年低于2019年水平。 因此,我国能让“保供”和“减碳”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共存, 这有赖于新能源突飞猛进的发展。除了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我国这两年在核电、氢能、生物质能方面也是异军突起,突破了多项技术门槛,并在世界上崭露头角。 目前,我国虽然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上是“榜一大哥”,但在气候治理方面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相信随着我国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双碳目标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