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
西北大漠要竖起6亿千瓦的“风光蓝板”。
中国正在把全球最严酷的生态考场,
变成绿色发展的样板间。

来源 | 能环宝内刊《环宝之声》
查看内刊电子版点击菜单栏“能环宝-内刊-环宝之声”
2024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标志着中国在荒漠化治理与清洁能源开发领域迈入战略深化阶段。
一个月之后,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开展2025年电力领域综合监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要强化“沙戈荒”基地的电力消纳能力,为大规模风光项目并网奠定基础,为基地规模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中国正以“沙戈荒”为突破口,探索在生态脆弱区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径。这些基地项目单体规模均超1000万千瓦,根据规划,到2030年,以“沙戈荒”为核心的西北风光大基地总装机量将突破6亿千瓦,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主战场”,向全球展示着我国在荒漠治理与能源转型中的雄心。
首批基地95%完工
能源局揭秘“中国速度”
01
ONE
在2025年1月的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详细介绍了我国第一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建设进展。
2021年11月,《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的通知》正式印发,覆盖内蒙古、青海、新疆等18个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规划50个基地项目,总装机9736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首批基地已建成9199万千瓦,投产9079万千瓦,完成率超过95%。

潘慧敏指出,首批项目的快速推进为后续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统筹规划与地方资源禀赋深度结合;二是创新“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能源产出双赢;三是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破解土地审批、电网配套等难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将“沙戈荒”基地列为2025年重点任务,国家能源局将加快第二、三批基地落地,进一步巩固新能源装机增长“基本盘”。
光伏治沙
激活“金山银山”
02
TWO
如果说首批基地验证了速度,青海的实践则揭示了深度。作为“沙戈荒”基地建设的先行者,青海省依托10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资源,将光伏产业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形成“能源生产-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的闭环模式,打造出“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塔拉滩
从“沙进人退”到“蓝海绿洲”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塔拉滩,曾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而今,当地通过建设千万千瓦级生态光伏园区,实现了“荒滩变草场”的奇迹。数据显示,光伏板使地表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减少30%,植被覆盖度从近乎零提升至80%。光伏板定期清洗的渗水为牧草生长提供条件,板下草地年产草量达11.8万吨,可满足8万只羊的饲草需求。
曾经的生态痛点,正转化为资源红利。

“光伏羊”经济
生态效益反哺民生
青海创新推出“光伏生态牧场”模式,在共和县铁盖乡、沙珠玉乡等地划定14个牧场,养殖了近1.3万只“光伏羊”。光伏板不仅为羊群提供天然遮阴,更通过草场修复降低养殖成本。以铁盖乡马汉台村为例,合作社依托7400亩光伏草场,年节省饲草费用13万元,贴有“光伏羊”标签的羊肉每斤溢价5元,2024年,青海“光伏羊”乘着冷链专列进京,销售300余吨,创收1700万元。
生态效益直接反哺民生,形成了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

产业链集聚
西宁的“光伏一条街”
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在青海尤为显著。西宁南川工业园区的26家光伏企业,串联起“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组件”的全产业链。
高景太阳能等企业为塔拉滩基地直供产品,物流成本降低15%,实现了“基地需求牵引制造升级,制造升级反哺基地建设”的良性循环。
草方格锁黄沙
种出“黄金牧草”
03
THREE
当青海探索闭环经济时,新疆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辟了“光伏+”的多元场景,将能源生产与治沙、农业、取水深度融合,打造出荒漠治理的“组合拳”。
“光伏+治沙”
草方格固沙与能源产出并重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部的“沙戈荒光伏生态治沙示范项目”,300兆瓦光伏电站与草方格固沙技术协同发力。草方格有效遏制沙丘移动,光伏板降低地表风速,使电站内道路从“搓板路”变为稳定通道。该项目年发电量4.32亿千瓦时,可满足43万人用电需求,年节约标煤11万吨。
这种“以光锁沙”的模式,实现了生态与能源的共赢。

“光伏+农业”
沙漠边缘的“立体农业”
洛浦县的“光伏+农业”项目,把光伏板架到了4.5米高,板下空间种植紫花苜蓿,形成了“顶上发电、中间牧草、地面养殖”的三维利用体系。
试验数据显示,苜蓿亩产达1.2吨,较传统牧草提升25%。2025年规划推广至1万亩后,预计可解决3万只羊的饲草需求,减少地下水开采量30万立方米。

“光伏+发电取水”
低成本植绿的创新路径
沙雅县316兆瓦光伏项目创新采用“发电-抽水-滴灌”模式,用光伏电力抽取地下苦咸水灌溉梭梭林,使成活率达90%以上,破解了沙漠植绿缺水的核心难题。
国家林草局评估认为,该模式使治沙成本降低至传统方法的1/5,为干旱区植被重建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沙戈荒”光伏大基地建设,不仅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抓手,更开创了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融合的新范式。
其深层意义在于,“沙戈荒”光伏大基地建设重新定义了荒漠的生态与经济价值坐标系。我国正在破解“生态脆弱-能源短缺-经济滞后”的旧有循环,将科技之力转化为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的双重动能。
青海的“光伏羊”、新疆的“草方格+光伏”等实践表明,荒漠化土地完全可以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宝贵资源。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中国正将“不毛之地”变为“风光宝地”,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修复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在碳中和愿景与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的双重背景下,“沙戈荒”模式的价值已跨越国界。以技术敬畏自然,以发展修复生态,方能在黄沙之下培育出文明的绿洲。未来,随着第二、三批基地的推进,“沙戈荒”模式将进一步释放规模效应,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我国正在用科技与智慧,在黄沙之中种下绿电、青草和希望。这片被点亮的“黄沙之海”,终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坐标。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来源公众号【能环宝资讯】,
所发内容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