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TCL光伏与华隆消防携手,为中国消防产业出口打造“绿色名片”。这看似简单的合作,却让我们感慨万千。 不是因为合作规模有多大,而是因为它再次印证了一个趋势——“光伏+”时代真的来了,而且正以超乎大多数人想象的速度改变着各行各业的生存法则。 记得十多年前,当光伏还是个新鲜事物时,人们讨论的还只是如何降低组件成本,如何提高发电效率。那时候,光伏就是光伏,单纯得很。谁能想到,今天的光伏已经像水、电一样,成为各行各业的基础要素,甚至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
01 “光伏+”,已是赛场,而非选项
或许在部分人看来,将“光伏+”视为企业存亡的关键要素,多少有些危言耸听。这个名词听起来,也的确像是一个飘在空中的行业热词。但如果真正深入了解当前企业的生存环境,就会发现这早已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如何做好的问题。 在能环宝与众多企业交流的过程中,最常听到的感慨就是“生意难做”,成本年年涨,利润年年降。电费支出在生产型企业总成本中占比高达5%-15%,有的甚至更多。 然而,更深层次的压力不止于此。随着国家“双碳”政策的深入推进,一场关于企业用能逻辑的根本性变革正在发生——将传统的电力成本压力,升级为关乎未来生存资格的“碳约束”压力。

规则正在改写:火电逐步让出主力位置,新能源登上舞台中央;国家对企业的考核,也从过去“用了多少电”,变为更直接地“排了多少碳”。环保不再是软要求,而是硬约束——碳排放大户,未来可能面临产量限制、碳配额成本攀升或市场准入风险。 再加上现在上市企业、出口企业越来越看重ESG表现,环保不过关可能直接丢市场;在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使用绿电已从鼓励项变为部分地方的强制指标。一句话,企业的能源问题,早已从成本账,变成了生死线。 同时,国际市场也对产品碳足迹提出更高要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即将开始实施,出口产品没有“绿色标签”,在市场竞争中将会处于明显劣势,出口成本大幅增加,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甚至可能面临亏损。这就是为什么TCL光伏与华隆消防的合作具有标志性意义——它不仅降低了华隆消防的生产成本,更为其产品贴上了“绿色”标签,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02 “光伏+”本质,跨界融合重构价值链
“光伏+”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光伏发电与多业态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它突破传统,既包含光伏与其他发电形式的结合(如水光互补等),也涵盖与工商业、农业、治沙、渔业、旅游等传统行业的深度交融。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低度电成本的光伏发电,为传统行业赋能,改变其运营模式,创造新的发展契机,开拓出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 以最典型的“光伏+工商业”为例。对企业而言,这不仅是节省电费的手段,更是重塑能源供给方式、应对“双碳”挑战的战略选择。通过利用闲置的屋顶资源,企业既能获得稳定、低成本的绿色电力,又能为产品贴上“低碳”标签,在国际贸易中赢得主动权。 再看“光伏+储能”。早期光伏发电最大的痛点是不稳定,白天发电,晚上不发电,而储能系统的加入,解决了这个难题。如今“光伏+储能”也慢慢成为工商业的标配,不仅实现24小时绿电稳定供应,还能通过峰谷差价创造额外收益。

还有“光伏+农业”的探索也颇具启发。曾经有人质疑,光伏板会不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实践证明,在合适的光照条件下,部分农作物在光伏板的遮阴下长得更好。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一块土地,两份收入,这种模式已经在全国多地成功落地,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 “光伏+交通”“光伏+建筑”“光伏+充电桩”……各种“光伏+”的创新就像是在给不同的行业嫁接新枝。说白了,就是给传统的行业装上光伏这个“新引擎”,用经济实惠的绿电来降本增效,甚至开拓出全新的业务和收入来源,让老树发新芽。
03 企业如何搭上“光伏+”这班车?
聊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问:能环宝为近百座电站提供了运维服务,根据你们的经验,企业到底该怎么入手开展“光伏+”,才能顺利开个好头? 第一步是看清自己: 企业要先摸清自家的用电特性、场地条件和真实需求。是单纯为了省电费,还是为了碳指标?屋顶资源如何,有没有其他可开发的边缘地块?目的不同,方案截然不同。 第二步是选对模式: 资金雄厚、有专业团队的可以考虑自建;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更稳妥的方式是与专业工程方以及运维方合作,这样往往更高效、风险更低。 第三步是想得长远: “光伏+”不是一锤子买卖。在设计之初,就要为未来的储能扩容、能源管理,甚至绿电交易预留好接口和空间。

说到底,“光伏+”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问题,而是一个关乎未来的战略选择。在能环宝近十年的“光伏+”服务历程中,我们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是:那些能早半步看清趋势并果断行动的企业,往往都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建立起显著的绿色竞争优势。
04 未来十年,企业离不开“光伏+”
聊完现状和方法,我们再来看看未来。“光伏+”的终局是什么? 在能环宝看来,它最终会变得和今天的“互联网+”一样,不再是一个需要特别强调的选项,而是会像水、电、网络一样,下沉为所有企业的基础设施。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十年,将不再有要不要做“光伏+”的争论,只会剩下“会不会运营光伏资产”的企业。它将成为衡量企业韧性的一把硬标尺:能高效利用绿色能源的企业,将在成本波动和碳约束中获得决定性的生存优势。 这个趋势,在国际国内都已经非常清晰。而能环宝近十年所做的事,正是围绕这一点展开——我们专注成为电站建成后的“超级智能管家”。通过智慧运维,我们确保每一座光伏电站在全生命周期内都能发好电、供好电,让它从一项固定资产,真正转变为持续产生绿电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活资产。

十年前,人们争论的是“光伏是不是骗局”;五年前,话题变成了“光伏+”有没有用;到今天,结论已经再清晰不过——对企业而言,“光伏+”已从可选题变成了必答题,是关乎未来生存空间的必选项。 这个“必选项”的背后,是整个行业价值的回归:从追逐装机容量的“规模竞赛”,回归到关注发电量、运营效率和资产长期健康度的“价值竞赛”。 这正是能环宝坚守的赛道。我们认为,光伏电站的建设只是“上半场”,而长达数十年的运维才是决定资产价值的“下半场”。为企业管理好、运营好这座“绿色电力工厂”,确保其持续稳定地输出清洁能源,正是我们能环宝在“光伏+”时代存在的根本意义。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来源公众号【能环宝资讯】, 所发内容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