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布局,可以看出光伏行业发展的核心逻辑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侧重装机规模的扩张,转向对发电效率、消纳能力与产业健康度的系统性提升。政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优化运营、设定就近消纳比例以强化本地能源循环、并拓展交通等多维应用场景,共同致力于提升光伏电力的实际价值。
同时,针对行业内存在的无序竞争问题,政策以显著收紧的能耗标准作为关键抓手,直接推动低效产能出清,为先进产能腾挪市场空间。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行业治理进入新阶段,其目标是从源头上优化供给结构,引导产业走向以技术和质量为核心的高水平竞争。
PART.01 国家层面 多维协同驱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本月国家层面政策的深层逻辑,在于从技术、市场、场景与准入门槛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系统性地构建行业发展新范式。 在技术赋能维度,政策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储能与新能源全链条深度融合,旨在通过高精度功率预测、场站智慧运营、电力市场交易优化等核心应用,系统提升新能源发电的可预测性、运行效率与经济价值,从根本上解决出力波动性与间歇性痛点。
在市场机制维度,通过设定明确的自用比例要求,引导形成“就近消纳”的分布式发展模式,这既缓解了电网的消纳压力,也提升了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率。在应用场景维度,政策鼓励光伏与交通、工业园区等场景结合,积极开拓“光伏+”的多元化市场空间。 最为关键的是准入门槛的重塑,能耗标准的大幅收紧,为制造环节设定了一条高于当前行业平均水平的硬性标尺。这项举措的核心意图,是通过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从根本上扭转行业过度竞争的态势,引导资源向高技术、高效率领域集中,驱动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国家层面政策汇总 01 两部门:加快在电力市场、场站智慧运营 新能源规划等方向的人工智能应用 9月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针对新能源出力波动性与间歇性的问题,加快在高精度功率预测、电力市场、场站智慧运营、新能源规划、项目后评价等方向的人工智能应用,持续推动新能源关键材料及产品不断迭代和创新,推动复杂场景及转折性天气下功率预测大模型在更小尺度、更高精准度方向发展,支撑广域新能源资源协同优化,促进偏远地区新能源场站智能运维发展,打造“气象预测+功率预测+智慧交易+智能运维”一体化新能源智能生产模式,全力支撑新能源稳定供给。 02 两部门:力促新能源就近消纳 自用比例不低于60%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文件明确,就近消纳项目电源应接入用户和公共电网产权分界点的用户侧,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总可用发电量比例不低于60%,占总用电量比例不低于30%、2030年起新增项目不低于35%。 03 交通运输部:打造近零碳交通基础设施 推进绿色交通运输装备大规模研发应用 9月12日,交通部发布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申报方向指引(2025年)》的通知。通知共包含16个申报领域、52个申报方向。其中,与能源领域相关的共5个申报方向: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政策机制创新、绿色交通运输装备大规模研发应用更新、推动电动重卡零碳货运走廊建设、推进铁路绿色低碳发展。 04 两部门:2027新型储能装机180GW 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行动方案指出,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05 三部门: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快推进 风光大基地、分布式光伏一体化开发 9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文件明确,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依托能源领域重大工程项目,稳定电力装备需求。加快推进陆上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积极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水风光一体化开发。 06 国家标准委: 光伏硅料能耗标准收紧 9月16日,国家标准委发布关于征求《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于25年11月15日前收集意见,预计年内或有望发布。新的标准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 硅料:一、二、三级能耗分别为5、5.5、6.4kgce/kg,较此前预期5、6、7.5kgce/kg显著收紧。2024年行业平均电耗为6.69kgce/kg。 拉棒:一、二、三级能耗分别为2.27、2.37、2.76kgce/kg,2024年行业平均拉棒电耗为2.74kgce/kg。 切片:一、二、三级能耗分别为6760、7370、9590kgce/百万片,2024年行业平均切片电耗为9704kgce/百万片。 07 两部门:加强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 多元储能等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 9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的通知,《通知》提出推进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综合能效提升工程,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一体化布局,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加强能源梯级利用与余热余压回收,建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参与绿电交易与绿证、碳足迹管理;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推动重卡等场景电动化,发展氢电耦合等新型储能;培育绿色工厂和供应链,创建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推动工业碳达峰碳中和。 08 四部门:提升光伏关键装备质效水平 建立光伏设备退役废弃产品回收标准规范 9月22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综合利用装备,该意见提出,突破高效晶硅—钙钛矿叠层及异质结、背接触等光伏组件技术,研制高效光伏系统、高压组串式逆变器等关键装备,满足新型电力系统下光伏系统安全高效发电需求。突破高效率、低成本30万千瓦级光热发电成套技术装备,进一步提升光热发电效率与达产水平。
PART.02 地方层面 政策细化落地,区域特色凸显
九月的地方政策展现出多元化的探索,共同为国家战略提供了具体的落地支撑。 首先,生态红线约束持续收紧,如云南泸水对违规使用草地的严格处罚,明确划出了光伏开发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警示行业必须实现绿色与发展的平衡。 其次,光伏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成为重点,海南强制推进公共机构屋顶光伏一体化,是从需求侧直接拉动市场增长;而北京通州、浙江慈溪等地通过资金奖励零碳工厂,则是在供给侧激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更为关键的是市场机制的深化,昆明要求所有新能源电厂进入电力市场,这标志着光伏电力将更全面地接受市场考验,倒逼项目提升效率和竞争力。 这些举措,共同推动光伏行业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地方层面政策汇总 01 昆明电力交易中心: 已投产新能源电厂全部进入电力市场 9月2日,昆明电力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印发《云南省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配套细则》的通知。根据通知,已投产新能源电厂(含集中式光伏和风电、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由市场交易形成。所有已投产新能源项目应在电力交易平台完成市场主体注册,《实施方案》印发次月起未入市的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由电网企业按市场交易均价进行结算。2025年市场交易均价按照月度清洁能源市场交易均价确定。 02 泸水:9倍罚款 某光伏项目因违规使用草地被处罚 9月4日,泸水市林业和草原局对湖南宏兴瑞新能源有限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该公司自2023年3月起,未经审批在老窝镇中元村非法使用草原0.8393 公顷(12.59 亩),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相关规定。现责令其改正,30日内拆除非法使用草原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草原植被,并处非法使用草原12.59 亩前三年平均产值9倍(合计29913.84元)的罚款。 03 海南:发布推进 全省公共机构光伏一体化建设的通知 9月15日,海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海南省发改委及海南省财政厅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全省公共机构光伏一体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工作目标,有力推进全省公共机构建筑光伏一体化屋面和立面建设,党政机关建筑屋顶可用总面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40%,学校、医院等其他公共机构屋顶可用总面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50%,实现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有效提升。到2030年,新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560兆瓦。 04 北京通州:三年最高支持500万 出台新政策支持企业低碳转型 9月16日,北京市通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指南》的通知。文件提出,鼓励制造业企业及数据中心开展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改造、清洁生产改造,加速生产方式绿色化数字化协同转型。对符合要求的申报单位,按照不超过核定总投资的30%予以支持,单个项目最高支持200万元。 05 浙江慈溪:零碳工厂奖励10万元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9月17日,浙江宁波慈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5年慈溪市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的通知的解读,提出新增工业企业“双碳”政策,对首次取得碳足迹标识认证证书的企业奖励3万元;对获评慈溪市零碳(近零碳)工厂的,给予不超过10万元奖励。优化绿色制造政策,将绿色工厂奖励标准从6/3降低至3/2.5万元,绿色园区奖励标准提高至10万元。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来源公众号【能环宝资讯】, 所发内容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