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邻中国的东南亚国家,当LABUBU这只用尖牙卖萌的小怪物在曼谷Central World商场门前引发抢购热潮时,一场场能源合作的故事也在悄然上演。 看似毫无关联的潮玩巨头与光伏企业,却在这片热土上找到了成功的共鸣。他们做对了什么? ●●●
这个标志性咧嘴尖牙的形象——LABUBU,现在已超越潮玩范畴,成为席卷全球的现象级IP。它盘踞社交热点,撬动明星流量,甚至令奢侈品巨头甘为“配货”,其缔造者泡泡玛特创始人更借此登顶河南首富。 当我们后知后觉到LABUBU的标签从中国一路贴向欧美,但其实它全球化征程的第一步,早已在2018年迈进东南亚。 据泡泡玛特2024年财报披露,东南亚市场贡献了其海外总营收的47.4%,近乎半壁江山。在跨境电商领域,东南亚渠道的增速更是稳坐第一把交椅! 这种战略成功,让能环宝想到了中国光伏的大佬们,在东南亚这片热土上早已书写过出海的成功范本。
目前,中国光伏企业在东南亚的产能布局已占据当地市场的60%-70%。仅光伏组件一项,其产能便占到东南亚总产能的53.6%。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更反映了其对当地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与渗透。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品牌为何屡次能在东南亚扎根壮大? 我们给出的答案是:趋利避害,从“走出去”到“长进去”。 不要小瞧这几个字,它不仅是打开东南亚市场的钥匙,更是中国企业实现全球纵深布局的底层逻辑。
PART.01 政策信号捕捉与 本土化部署的快速决策
LABUBU的海外部署抓住了免税政策,实现本土化生产,享受着越南输美玩具仅4.5%的普惠制税率,从而规避了欧美对中国原产玩具约45%的高额关税。 中国光伏企业在早期进入东南亚时,也是迫于欧美贸易壁垒压力,接过了东南亚友好政策环境的橄榄枝。 在此,我们或许要感谢欧美的“围剿之恩”。 当时,税收减免、简化注册审批、提供产业园区等等政策红利,为中国企业落地东南亚提供了信心。 之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RCEP协定的推动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流程持续简化,贸易成本不断降低,各种友好制度进一步促进了中企的东南亚扎根。
比如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的税收优惠政策中,就特别声明将绿色能源、数字经济规划到A1类战略产业,这类产业直接享受最长13年税收优惠,且没有最低投资额限制。 早在10年前,天合光能为了规避“双反”,进入泰国,就享受到BOI的极致照顾,当时泰国银行曾批准过1.43亿美金的融资予它。 这些利好,让天合顺理成章地在泰国搭建起600MW组件产能,700MW电池片产能,并实现了自动化程度居全球前列的“Honey”生产线。
随着今年美国政府的差别化“攻击”,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四国成为贸易战沦陷地,天合紧急调整市场布局,将产能加速转移至未受影响的印尼,在当地合资成立了1GW的TOPCon电池产线,成为印尼首个规模最大的组件一体化工厂。
战略性转移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放弃了被美国打压的四大“重灾区”,因为东南亚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旺盛,同步带动了能源转型的迫切性。更何况,他们的新能源发展在中国企业扶持下才刚刚起步,没有止步的道理。 泰国政府在2024年9月发布的《电力发展计划2024-2037》草案中,将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提升至51%。目前,这个比重仅达到15%,光伏也仅仅占到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24%。 同时,东盟各国均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据东盟能源中心的数据显示,马来西亚计划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70%,越南到2050年达到67.5%-71.5%。硬刚美国,承受3521%关税的柬埔寨到2040年目标竟然要突破85%。
这说明东南亚在未来20-30年间,巨有极为广阔的新能源市场空间,正是中国光伏布局东南亚的黄金期。 中国企业深植于东南亚的产业链,以及成熟且成功的商业模式,都将是撬动东南亚市场的杠杆,将带领东南亚各国各个击破屏障,获得能源转型的成功。 这种对政策的精准把握、对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快节奏的调控能力,正是中国企业布局东南亚的成功之道。
PART.02 本地化扎根与 市场切入的长期主义
有别于LABUBU的艺术合作,降低文化隔阂,增强消费者认同。光伏企业则通过雇佣当地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因地制宜开发适应当地气候的产品等方式,实现了技术本地化传播和应用。 比如晶科,在2021年将当时主流的硅片、电池的生产技术和先进设备均转移到越南,并提倡抱团出海,在当地建立了生产、销售及服务一体的产业链网络,将一整套成功的解决方案平移出国,并设置大量岗位,鼓励当地工人就业。
像是越南广宁耗资3.65亿美元的电池厂,共设置了约2188名岗位,其中越南工人占比达到89%左右,外籍专家技术人员242人。
这种就业机会的创造潜移默化中带动了当地产业能力,提升着社会经济。这正是中国人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技术融合方面,天合对本土化生产的组件进行了改良,特别针对东南亚高温高湿、台风频发的气候条件,研发了抗风能力达到62m/s,且通过高抗湿热测试的双玻组件,以保障电站的长期运行。 中国光伏企业在技术上的共享,在方案上的精细化,成为跨国可持续长期合作最真诚的底牌。
我们看到,LABUBU和光伏企业在东南亚的成功,不是偶然。 他们做对了两件事:一是对政策的深刻了解,二是实施路径的可持续性。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来源公众号【能环宝资讯】, 所发内容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