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收钱”,本是天经地义。但商业逻辑中最朴素的“低买高卖”法则,在电力市场里似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今年年初,浙江电力市场现货电价,跌至-0.2元/千瓦时。
其实这事儿没表面那么“离谱”,负电价≠负电费。
实际情况是,当新能源发电激增(如晴天光伏大发、大风天风电满发)叠加用电低谷(如春节工厂停工、暖冬用电骤降),供过于求,便会出现短时负电价。但最终结算时,中长期合同的“保底价”和新能源补贴会覆盖成本,发电企业并不会真“倒贴”。
负电价的两副面孔:
危机信号还是转型路标?
面对负电价,“真相”或许介于二者之间。
负电价恰是市场调节功能的体现。高价时段激励火电保供,低价时段引导用户错峰用电、储能入场调节。然而,这一现象也暴露出新能源装机激增与电网灵活性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就在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发布了一个重要通知,提出“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破局:
从机制改革到技术赋能
负电价既是市场机制的警示,也是转型的契机。面对这一矛盾,国家能源局相关司局负责人韩放(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唐俊(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职董事),从机制、技术、协同三层面的综合考量出发,提出了系统性的破局路径建议。
第一,市场化机制升级:推动新能源电量全面进入市场交易,以科学电价机制稳定企业预期;
第二,跨省资源互济: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通过区域调配减少局部负电价风险;
第三,技术攻坚:规模化应用储能、虚拟电厂等调节技术,提升电网灵活性;
第四,风险防控:建立负电价监测预警体系,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第五,尤其是针对新能源运营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精准预测发电出力等举措,降低发电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电站风险和运营难度。
行业内有个共识:过去十年新能源拼的是“跑马圈地”,未来十年拼的是“精细化运营”。面对这些建议,我们同样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新能源的竞争正从“发电侧内卷”升级为“数智化协同”——
能源革命下半场:
从资源红利到技术红利
负电价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能源革命进入了深水区。过去十年,风光电靠政策补贴与规模扩张抢占市场;未来十年,唯有算法、数据与智能化能实现效率跃迁。
而那些早早拥抱数智化的企业,已经找到了新密码——作为国内首批布局能源数字基建的创新企业,能环宝自主研发的NiOS™系统,其核心价值便在于卓越的数智化运维能力。
对电网,它是“稳定锚”,依托AI预测算法,使运维决策从“事后修复”转向“事前干预”,显著提升电站安全性与收益。
对企业,它是“增效器”,系统搭载千亿级参数大模型引擎,运维人员可依据指令快速解决故障,真正实现“少人值守,智能值守”。
对“双碳”目标,它是“加速阀”,覆盖“监测-分析-决策-执行”全生态闭环,助力企业减少碳足迹,持续适配行业变革。
负电价是挑战,更是机遇——唯有科技赋能,才能实现新能源“量”与“质”的同步飞跃。
电价的“负号”,终将化作技术进步的正向加速度。
当中国以“新能源+数智化”双轮驱动破解负电价困局,它不仅为"双碳"目标按下了快进键,更实现了中国在全球能源革命中争夺话语权的关键一跃。
未来,那些在能源变革中率先完成“资源红利”向“技术红利”转身的企业,终将成为绿色经济时代的领航者。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来源公众号【能环宝资讯】,所发内容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