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应用中塑造核心竞争力”分论坛上,企业界代表、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刘建刚在分享产业模式变革观点的过程中,强调了这么一句话:“未来,AI会像水、电一样,成为基础资源。”
无独有偶,同样在3月,央视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先进视觉系统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高文,也提到类似的观点:要给AI算力建国家高速公路,将让算力像用电一样方便。 那么,怎样像用电一样地使用算力呢?高文院士透露:“中国算力网”要来了。 算力时代,国家工程 在专访里,高文院士打了个比方: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智能汽车”,那么“算力”就是驱动它奔跑的“汽油”。唯有算力供给充足,人工智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中国算力网要做的,就是给这辆“汽车”修建一条“国家高速公路”。 这条路的终极目标,是让算力像电力一样触手可及:就像购买国家电网的电力一样,无需关心来源,无需货比三家,系统自动匹配性价比最高的算力资源。 这背后,是一场关乎国运的算力基建竞赛。 过去十年,中国AI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直言:“中国制造与中国科技创新正接近新的爆发临界点。” 而这场爆发的燃料,正是电力。 AI大模型,赋能数智化运维 “AI大模型与电力融合,正带来电网运行模式、生产模式的变革。”国家电网直属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所副所长汪洋曾这样表示。 国家电网的一则数据令人震撼: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131万公里,面对如此庞大的电网系统,传统人工运维巡检早已不堪重负。但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无人机航线智能规划、线路缺陷识别等技术,让年巡检输电杆塔数突破1000万基,人工登塔次数骤降40%,效率提升2倍以上。 这仅仅是起点。2024年12月,国家电网发布国内首个千亿级多模态电力行业大模型——“光明电力大模型”。这颗“超级大脑”正在颠覆电力运维的每一个环节。 电网规划,精准定位重过载设备;设备运维,为核心设备生成“体检报告”,自动分析量测点数据,将缺陷定位效率提升至分钟级;调度运行,实时生成负荷转供策略,让电力供应可靠性逼近100%。 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刘建刚在“AI应用中塑造核心竞争力”分论坛上,还说了这么句话:“对很多企业来说,利用人工智能优化运营,这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在充分利用AI优化运营的考场上,能环宝算得上是早早就着手“备考”的积极分子,2019年便基于对国家新能源战略精准的研判,启动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研发项目,并于2021年正式发布NiOS™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成为国内首批布局能源数字基建的创新企业。 预判变化、智能调节、故障检修,AI+智能运维的深度结合,正在成为电网运行模式中的一张“新底牌”。 算力与电力的“共生密码” 行业研报显示,2025年,中国数据中心能耗总量将突破4000亿千瓦时,耗电量将占全社会总耗电量的4%以上。(来源: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如何破局?答案藏在“算电协同”四个字中。 政策层面,国家猛推AI+电力组合拳:《数据中心绿色低碳计划》,要求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80%;《算力电力协同机制》,要求风光电基地旁边直接建算力中心;绿证交易、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落地,算力中心更将与储能设施深度绑定。 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将这场绿色革命推向高潮:到2030年,数据中心绿电消费比例需超过全国可再生能源消纳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每一度AI消耗的电力,都在倒逼能源结构向清洁化加速转型。 当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主导的“中国算力网”,本质是一场国产算力生态的绝地反击——通过分布式智能算力中心建设,降低对美国单一高端芯片的依赖。 而国家电网的“光明大模型”,则证明了我国在电力应用场景端的碾压级优势:全球最大电网+最大新能源装机量+最复杂运维需求,构成了AI落地的“终极试验场”。 正如学者郑永年所言:中国“人工智能+”战略的推进速度,正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护城河。从算力基建的“国家高速公路”,到电力运维系统的“超级大脑”,再到政策推进的“算电协同”,一条中国模式的“绿电-算力-产业”闭环,正在疾速成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来源公众号【能环宝资讯】, 所发内容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