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桃花尚未绽放,一场关于未来能源的盛宴却已经提前点燃春意。
第15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CEEC),这场始于2009年的行业盛会,是早期我国率先致力于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的专业博览会,像一本动态年鉴,记录着中国光伏产业领跑全球的跌宕历程。
一部展会史,半部产业进化论
回溯“十二五”时期,我国清洁能源尚处于起步阶段,博览会聚焦于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这些传统清洁能源的基础技术普及。CEEC光伏展台上多晶硅BSF电池以15%-18%的转换效率占据C位,单晶硅组件因成本高企沦为“技术盆景”。
彼时,欧美“双反”大棒轮流袭击,国内靠着补贴依赖扩大内需,中国光伏企业如履薄冰。即使如此,2015年中国仍以43.2GW的累计装机量问鼎全球,这场“逆袭”预告着一个新时代的胎动。
“十三五”期间伴随着“领跑者”认证计划拉开帷幕,单晶硅PREC电池接棒起跑,效率突破20%,组件成本在十年内骤降七成以上,有序推进着光伏平价时代的到来。期间的2018年“531新政”,更以断腕决心撕去了补贴标签,倒逼行业转向市场化竞争,为分布式光伏开辟了新天地。
市场规模扩张下,清洁能源的发展转向多元化,储能与智能电网在“十三五”时期首次登台CEEC会展,国际展商占比也大幅跃升,东南亚、中东市场取代欧美成为出海新坐标。
时至“十四五”,光伏战场进入白热化。TOPCon与HJT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5.4%,钙钛矿叠层实验室效率直逼34.6%,600W+组件成为招标标配。
但狂欢背后暗流涌动,全产业链产能均远超1000GW(截至2024年底,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分别达到1447GW、1160GW、1193GW和1428GW),为获取更多市场,价格战致组件单价跌破0.7元/W,跨界玩家批量退场,中小企业被无情吞噬。CEEC的议题清单上,“产能出清”“新质生产力”“数智化转型”“专利保护”成为高频词汇。
从单点技术到生态重构的未来
作为“十四五”收官年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以“聚焦能源新质生产力,绿动电力生态供应链”为主题,完整呈现从发电、储电、配电、变电到用电的全链条技术矩阵。
能环宝在展会现场观察到,展馆中“新型电力系统沙盘”前人头攒动,光伏板在戈壁滩实时发电,储能系统动态调频,氢能卡车穿梭于零碳园区,虚拟电厂大屏上跳动的数字正将分布式电源聚合为超级充电宝。这些具象化的预演,直指“十五五”最核心的命题:如何让绿色电力从“发得出”进阶到“用得好”?
(国家能源集团沙盘)
首先在发电技术端,2025年的技术战场呈现多元竞逐格局。TOPCon电池以26.5%的量产效率与百吉瓦级产能规模稳坐主流,市占率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80%,BC电池和HJT电池将瓜分剩余市场。但更具颠覆性的是,钙钛矿叠层电池将以“光伏终极形态”冲向产业前沿,今年实现吉瓦级量产,并有望突破35%的高效转化。
技术路线的诸侯割据正在倒逼企业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一场定义“十五五”产业格局的技术卡位战已经打响。
另一边,光伏应用正从单一发电走向多技术生态的系统整合。就以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为例,零碳园区在2025年作为其主要下沉领域,将超越简单的屋顶光伏铺设,成为以新质生产力为趋向的智慧中枢。
通过屋顶光伏、光伏车棚、BIPV幕墙形成的发电矩阵,配合梯次电池储能,以及V2G充电桩双向充放电功能,智慧储能中枢以及车网互动模式可以参与调峰调频,实现100%绿电供应的同时,获取更可观的价差收益。
再搭配园区数智化管理系统,通过AI人工智能动态优化光储协同策略,进一步提升绿电自给率和消纳能力。当然,园区绿电最终还可以通过新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或是灵活的隔墙售电,又或者虚拟电厂的聚合调度来实现经济增收。
当我们再回过头来聚焦光伏产业的竞争,会发现核心竞争力早已从硅片尺寸转向数据算法,从组件效率转向系统思维。
而这场从单纯生产端到生产消费一体化的生态链革命,正激发着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重构。而先进稳定的电力系统,正是抛开产能优势、技术优势,让中国光伏不惧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真正实现能源自立自足自强自洽的又一次进化。
我国能否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将先发优势转化为持续的统治力?答案或许就藏在科技与生态的构建中,也藏在每一年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的展台角落里。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侵删)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来源公众号【能环宝资讯】,所发内容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