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弱渐强、从追赶到超越,直至引领全球新能源迈入变革时代,中国新能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强势崛起,驾驭全球化浪潮。崛起,依然是中国近代发展史中令人动容的最大底色。
当我们试图梳理中国新能源的崛起之路时,则很难绕开一个令国人五味杂陈的话题:中国新能源的整体发展局势,来自于经济的腾飞背后的“代价”。
大国的崛起,背后有“代价”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将记忆先回拨至1978年。 这一年,经济腾飞的变革者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宏观发展理念。 在改革开放的四十五年之中,我们摆脱了贫困落后的帽子,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14亿人的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至2023年,我国的经济幅度暴涨了343倍,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23年的33036元......这些数据,放到任何国家都是奇迹。 改革开放的四十五年,其中的坎坷,只有中国人民自己能够体会。 殊不知,“大国崛起”的背后,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来的。 “碳减排”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紧箍咒” 在全球化语境中,经济的快速崛起,其本质就是工业的紧密发展。而无论是哪行哪业,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大能源的使用,都无法避免地会超量,导致二氧化碳排放。 传统化石能源虽然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贡献,但也将我们推上了“二氧化碳排放和泄漏”的主要责任席位。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对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统计中,中国总排放量128.49万亿吨,居全球第一。但引人深思的是,中国人均排放量9.21吨,要远低于加拿大16.55吨、美国15.32吨等国家。 同时,纵观西方国家制定的全球碳排放权分配,28个发达国家,11亿人口占比44%;169个发展中国家,54亿人口占比56%。在碳排放面前,根本不是人人平等。更需要发展工业的国家,却得不到合理份额。 但是,“制定规则”的西方国家,不会和我们讲人均碳排放量。他们只会以“碳减排”为由,来达到锁死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目的。 碳减排,本质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紧箍咒”。而德、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于2015年制定的低碳战略《巴黎气候协定》,更开始了对我们道德制高点的“绝对凌驾”。 深远布局,早已开始 五维一体,深谋远虑 但这一切,对善于未雨绸缪的中国来说,一场意义深远的布局,其实早已开始。总书记早在2005年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正式翻开了“绿色中国”的序章。这甚至比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制约提前了整整10年。 中国具有前瞻性的布局,远远早于西方对我们的封锁时间点。 2020年9月,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峰会宣布:中国将在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从表面看,发展“碳中和”,完全契合我国政府早就制定的推动能源体系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布局规划;而当我们转换一个角度,便能发现其“妙”所在:“碳中和”更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是中国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这数十年间,我国也真真正正地将推动产业发展的“实事”落实到了“实处”,更多维度地落实在了“五维一体”的深谋远虑之中。 01 | 环境保护: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 “碳中和”三年,我国植树造林成绩斐然,完成绿化面积超80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24.02%,植被覆盖度达到50.32%,居世界第一。 在优化产业结构层面上,我国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累计降低36.2%,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相当于少用了14亿吨标准煤。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约51%,超额完成第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承诺。 而截至2022年,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已从68.5%下降到56.2%,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增长至26.4%。我国清洁能源合计减排约占全球碳减排量的41%。 一连串漂亮的数据,在不遗余力地诉说着我们作为第一排放国的低碳使命。 02 | 人民币国际化: 打通欧亚非大动脉,助力人民币换锚 能源体系的变革,正在动摇石油美元的根基。当前的中国,在新能源、工业、全产业链条等领域都做到了全球第一,在经济体量上最接近美国。这就给人民币提供了一个在国际货币擂台上挑战“石油美元霸权”的难得机遇。 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正在通过打通欧亚非大动脉的“一带一路”来实现,将中国的产业辐射向更多的国家;与此同时,以中国为首的国家性质贷款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优先人民币结算的条件,支持着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来进一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国战略。 新能源,便是助力人民币换锚的“关键锚点”。从以前的“美元锚定石油”,到现在的“人民币锚定绿色能源”,中国要抓住全球能源体系变革的机遇,就需要在优势领域做好人民币国际化的准备。 03 | 贸易出口: 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应对“碳关税” 我国的出口总额常年占全球比重的30%以上,这就是西方国家通过“碳关税”制裁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我们的高耗能制造业不转型,我们不仅将面临西方国家新一轮贸易保护的经济制裁,高能耗出口产品还将成为"碳关税"的苛政对象,而实行"低碳"标准,还将淘汰中国不能达标出口的企业,逐渐失去中国制造的“世界绿色通行证”。 为了保证贸易顺利发展,我国开始提前布局,应对贸易壁垒。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提出重大发展战略:未来五年将从央企开始,实现大规模设备更新,安装光伏设备。 面对西方一轮又一轮的封锁和制裁,我们一直在接招,并且在一直不断优化方式方法;这也是目前我国能够在能源领域与西方国家掰手腕的真正原因所在。 04 | 能源独立: 外部发展兼顾国内能源安全,摆脱化石能源依赖 我国“贫油、少气、多煤”,加之人口众多,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建立我国自己的能源体系迫在眉睫。我国政府正在深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军事等各个领域进行电能替代,并提升新能源在电能中的比重,逐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最大程度地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我们不能被能源“卡脖子”。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独立,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05 | 全产业链: 全产业链制造,助力新能源崛 作为站在全球产业链顶端的技术大国,发展清洁能源,仍要回归到自身全产业链制造的优势上来;而国家电网的两个“杀手锏”,正在助新能源全产业链一臂之力:特高压输电,能够将损耗降低至30%以下;柔性直流电,可以与智能电网结合,应用于新能源领域。新能源+特高压输电+储能+智能电网,实现了能源体系的完美闭环。 新能源打破了“能源有限、不可再生”的基本法则,必将改变全球的能源格局,中国在全产业链的护航下正在全面崛起。 中国光伏,逆势崛起 泱泱大国,岂能仰人鼻息!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重视能源独立。这不只是中国要发展新能源的单一问题,更涉及到国之根本,是保证国家安全、震慑外部力量、在动荡的世界时局下保障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站得够高,才能看得够远。中国光伏,已经被中央财经委确立为主体能源,并以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完成了一场又一场的制造规模的跃升。而中央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利好出台,更充分说明了光伏行业的发展前景远不止于此,未来还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2024年5月,国家五部委联合发文,要因地制宜,开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地面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资源的普查工作;在资源扩容+电网强化通道的顶层设计基础之上,我国部委也在积极拓展光伏+水厂、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光伏场景。而为了让大家放心去发展,国家更出台了一系列政府补贴+保障性兜底,以期让光伏行业更好地去参与市场化电力交易。在“十四五”规划的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光伏装机量届时需分别达约10亿千瓦以上和40亿千瓦左右。 这一系列“组合拳”,就是中国光伏未来不可限量的底气,从顶层设计到发展空间,国家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着光伏产业的深远发展。 大国的崛起,必定伴随着新型能源的开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早已是中国人民的绿色共识。目前,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一半都在中国,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都是来自中国。新能源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领域发展,而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实力的一种战略体现。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在这一轮的能源革命中,我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中国必定会逆势崛起!